在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需求大幅拉升的情况下,锂矿企业与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均实现了营收与利润的大幅增长。而处在时代风口的,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、国轩高科、亿纬锂能、中航锂电、蜂巢能源等一大批动力电池企业却出现了营收显著增长,而净利润却有所下滑的局面。 宁德时代“跌落神坛” 作为动力电池“行业一哥”和创业板“市值王”,宁德时代的一举一动更是备受关注。近日,宁德时代公布了第一季报财报,最引人关注的,不是486.78亿元的营业总收入,而是同比下降23.62%的净利润和41.57%的扣非净利润。 图片源于网络 净利润下滑,是宁德时代罕见的情况,业绩果然如市场预期的一样出现大雷。5月5日,宁德时代大幅低开,盘中最大跌幅接近14%,创近1年来新低。截至当日收盘,宁德时代报376元/股,跌幅8.15%,相较于去年12月的历史高点,累计最大跌幅已接近50%。5月6日,宁德时代低开高走,当天涨跌幅为零。 此前,宁德时代发布了2021年财报。报告期内,公司营业收入约1303.56亿元,同比增长159.06%;归母净利润159.31亿元,同比增长185.34%。其中,宁德时代2021年第四季度的业绩十分亮眼,实现营业收入569.9亿元,同比大幅增长203%,环比增长95%;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.8亿元,同比增长267%,环比增长150%! 可以说,宁德时代在2021年的表现十分亮眼,净利润增长也十分迅速。但是,2022年第一季度突然出现“增收不增利”的业绩倒挂现象,这是什么原因呢? 原材料价格涨幅超出预期 数据显示,宁德时代一季度的营业成本为416.28亿元,同比增长198.66%,远超公司收入增幅。对于净利润下滑,宁德时代给出的解释为,2021年以来上游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幅度超过预期,客户端价格传导更是相对谨慎,叠加一季度销量因季节性因素环比下降。 以锂电产业链核心原材料碳酸锂为例,2021年1月碳酸锂的价格大概是5万元/吨,今年1月已经快到40万/吨了,一年的时间涨了将近八倍。同时,镍、钴等稀有金属价格也大幅上涨。 据高工锂电研究所(GGII)数据统计,三元中镍正极材料、磷酸铁锂正极材料、电解液和负极材料这四种主要材料,今年一季度末市场平均价格比去年初的价格,上涨的幅度分别达到171%、222%、98%和18%。今年一季度电池级碳酸锂的均价从25万元/吨左右暴涨至超过51万元/吨,而去年同期的均价不足5万元/吨。 锂电池企业受上下游双向挤压 当然,这并不是宁德时代一家公司面临的问题,而是锂电池行业普遍存在的情况。据统计,国轩高科、亿纬锂能、欣旺达等企业一季报基本都是增收不增利。其中,孚能科技、国轩高科等公司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30%。在业绩集体“哑火”下,比亚迪实现了弯道超车,这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加,相关数据显示,一季度比亚迪的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22.97%,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盈利压力。 但能跳出增收不增利怪圈的企业仍是少数。受产业周期、疫情、国际局势紧张等多重因素影响,原材料价格暴涨,成为新能源车企以及动力电池企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绊脚石。原材料供应商供不应求,下游车企姿态强势,电池厂商议价能力弱,这也是原材料大幅涨价成本由锂电池厂商承担最为关键的原因。 2021年,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75万辆,同比增长108%。下游需求的大幅提升促使新能源电池厂商纷纷扩产,以锂电池供应商蜂巢能源为例,2021年,蜂巢能源公发布七次扩产消息,总投资额达到776亿元,在建产能超过300GWh。 电池厂商大幅扩产,导致锂原材料与动力电池之间严重的供需失衡。电池扩产只需9个月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完成,但锂矿的扩产需要15到24个月。原材料产能扩充难度大、周期长,市场需求大,这将使得原材料长期处于卖方市场,电池厂商虽有意于压价,但基于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,难以从原材料供应商方面争取到降价空间。 从上游争取降价难,从下游争取抬价也不易。随着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,市面上的汽车品牌也在逐步涨价,汽车销量将受到较大影响,同时中下游企业利润也将被压缩。 从整个产业发展来看,锂电池的历史并没有很久,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锂电池技术才应运而生。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,中国对锂电池的研究并不算晚,七十年代末,中科院物理所建立了国内首个固体离子学实验室,开启了锂电池的研究,1995年,中国第一块锂电池诞生。 近年来,新能源汽车持续热销,作为整个新能源汽车核心的动力电池(大多数都是锂电池)更是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,营造了有利于锂电池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,极大推动了技术与产量的快速发展。但在原材料价格飙升等种种压力下,增收不增利成为锂电池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。有业内人士认为,在电池回收与其他提锂技术发展起来之前,预期上游锂资源供应紧张形势不会缓解。在这种形势下,作为原材料和整车厂之间的电池制造企业,不可避免地承担了巨大的成本压力。 为了缓解原材料成本高企的燃眉之急,越来越多锂电池企业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开始宣布调涨产品价格。虽然与主要客户进行价格讨论后,达成了共识,但涨价明显影响消费者积极性,对锂电池企业来说并非长久之计。 面对原材料价格的异常上涨,高工锂电方面分析称,为了保障供给,头部锂电池企业将进一步巩固上游产业链布局,通过打破以往单纯的买卖关系,打造新型合作伙伴关系,更大范围、更深层次开展战略合作,推动供应链协同发展,重塑新型供应链模式。此外,通过电池回收来实现材料再利用,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开始升温。采用先进技术高比例地回收贵重金属,也可以缓解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。 |